搅拌站无人化:智能升级引领混凝土行业变革

发布:2025-03-25 16:47:05
阅读:112
作者:网易伏羲
分享:复制链接

搅拌站无人化:智能升级引领混凝土行业变革

在现代混凝土生产领域,搅拌站无人化正引领着一场智能化的变革。通过融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人工智能(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搅拌站无人化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作业安全,还为混凝土行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搅拌站无人化的核心技术

(一)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

无人装载机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识别障碍物和其他施工元素。例如,激光雷达用于精确测量距离和构建环境地图,摄像头提供视觉信息,超声波传感器用于近距离避障。

(二)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

基于SLAM(即时定位与建图)算法,设备可在堆料场与搅拌机之间规划最优路径。例如,在砂石装载任务中,系统通过深度学习预测料堆坍塌风险,动态调整取料角度与行进速度。

(三)精准作业控制系统

自适应铲装策略根据物料密度自动调节铲斗切入角度与提升速度,确保单次装载量误差小于2%。同时,防碰撞机制通过UWB(超宽带)定位技术,与搅拌站内其他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四)云端协同管理平台

无人装载机接入搅拌站中央控制系统,实时接收生产计划数据,并与无人运输车、自动上料系统联动,实现原料供应无缝衔接。

二、搅拌站无人化的应用场景

(一)砂石骨料自动化装载

传统人工操作需驾驶员反复调整铲斗角度,而无人装载机通过AI模型预判物料分布,单台设备每小时装载量可达120吨,较人工效率提升40%。

(二)配方精准执行与误差修正

在装载过程中,设备根据搅拌站实时下发的配方需求,自动计算不同物料的配比。若检测到某批次砂子含水率超标,系统动态调整装载量,避免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三)极端环境作业

在冬季低温或雨季高湿环境下,无人装载机可通过热成像摄像头识别冻结核块或板结物料,切换“高频振动铲装”模式,保障连续生产。

三、搅拌站无人化的核心价值

(一)降本增效

单台设备可替代3-4名驾驶员,人力成本降低60%以上;通过精准装载与路径优化,设备能耗较传统模式减少25%。

(二)提升安全性与稳定性

消除人工操作疲劳导致的碰撞事故,年事故率下降90%;7×24小时连续作业,保障大型基建项目的混凝土供应不间断。

(三)数据驱动的生产优化

长期积累的装载数据可优化搅拌站配方参数;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日志,预判机械部件损耗周期,降低非计划停机风险。

四、搅拌站无人化的未来趋势

(一)集群智能与跨设备协作

多台无人装载机与无人运输车组成“装载-运输-卸料”闭环,通过5G网络实时共享任务状态,动态分配最优作业机组。

(二)数字孪生与预测性维护

构建装载机数字孪生体,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机械损耗,提前更换轴承、液压阀等易损件,将故障率降低至0.5%以下。

(三)绿色能源驱动

搭载氢燃料电池或混合动力系统,解决传统柴油装载机的噪音与污染问题,符合“双碳”目标下的环保要求。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网易伏羲智能装载机平台

网易伏羲与中建八局联合研发的无人装载机已经应用于沪通铁路智能混凝土搅拌站,实现了接近真人工作效率的操作。在传统的搅拌站场景中,协同作业通常需要至少6名作业人员,而引入网易伏羲智能装载机平台后,仅需1人操作,不仅降低了作业强度,还为作业人员提供了更绿色、更安全的作业环境。

案例二:网易联合徐工打造首个“黑灯工地”无人搅拌站

网易与徐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率先发布搅拌站场景无人装载机“黑灯工地”产品。该机器人可在无人且全黑环境下自动化运行,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目前,网易灵动“黑灯工地”已落地上海沪通铁路、104国道搅拌站、甘肃路桥集团等项目。该方案生产效率可达传统站点120%,能源消耗降低15%,综合运营成本节省30%。

六、总结

搅拌站无人化作为传统混凝土生产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传统施工方式,提升施工效率、保障作业安全,并推动混凝土行业的转型升级。通过高精度定位与导航、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远程监控与操控等技术特点,搅拌站无人化在多个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作业安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搅拌站无人化将继续引领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扫码进群
微信群
免费体验AI服务